COP29落幕 氣候協議與未來挑戰重重

2024年,第29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(COP29)在亞塞拜然巴庫落幕,全球聚焦於如何應對日益加劇的氣候危機。本次峰會在資金承諾、碳市場規範等方面取得進展,但同時也可發現各國間的分歧與挑戰。

會議的主要成果,包括已開發國家到2035年,每年提供3000億美元的氣候資金目標,以支持開發中國家的氣候因應和減排行動。然而,這一目標被批評為「象徵意義大於實質」,無法滿足日益擴大的融資需求。聯合國報告指出,若要達成2035年的氣候目標,全球每年需要超過1萬億美元的資金,而目前的承諾僅是冰山一角。

碳市場是本次會議的另一亮點。自《巴黎協定》通過以來,本次大會是國際間首次就碳信用交易機制規範達成共識,首次為各國間的碳交易提供了透明且標準化的框架。此進展預計可為開發中國家帶來更多資金,並強化其能力建設。

儘管如此,會議的成果並未讓所有人滿意。印度批評資金承諾「名不符實」,而馬紹爾群島則稱本次協議未能有效支持氣候脆弱國家的需求。中國首次同意參與氣候資金協議,但仍堅持其「開發中國家」的地位,讓許多氣候倡導者感到失望。

歐美國家雖在部分議題上取得進展,但針對加速減少化石燃料使用的具體行動,仍未與沙烏地阿拉伯與部分新興經濟體達成共識,這些差異反映出各國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間的意見分歧。

會議結束後,聯合國氣候變化秘書處執行秘書Simon Stiell坦言,本次協議是「艱難地取得成果」,各方仍需努力克服資金不足和國內政策差異。下屆大會將於巴西貝倫舉行,被寄予希望在雨林保護與深化資金承諾方面取得更大突破。

 


(圖/UN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