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升城市與產業環境治理之空氣品質監測解決方案

隨著全球面臨氣候變遷與空氣污染雙重壓力,APEC2025年發布政策報告,呼籲各會員體導入數位科技強化空氣品質治理。我國在此領域表現亮眼,展現智慧城市與環境治理結合的成功典範。

APEC科技、技術及創新政策夥伴(PPSTI)報告指出,全球逾99%人口暴露在超過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標準的空氣污染中,APEC經濟體更因城市快速擴張與工業發展,面臨治理挑戰。

在東南亞,印尼自2004年起逐步擴展空氣品質監測網,目前涵蓋PM10PM2.5與黑碳等項目,並因應乾季林火與都市污染強化設備佈點。馬來西亞國立大學則開發「AiRBOXSense」感測系統,提供學校、醫院與機場等公共場所室內外空氣監測,同時具備即時數據回傳與災害應變能力。

日本方面,東亞酸雨監測網(EANET)透過「混合型監測網」(HAQMN)整合低成本感測器與標準參考站,提升如緬甸仰光、越南河內等地的覆蓋率與資料可用性,未來更計畫結合衛星與物聯網技術,擴展空污溯源與區域預測能力。

面對此趨勢,我國多家機構與地方政府積極投入空氣品質監測創新。工研院智慧感測與系統科技中心推出結合低成本感測器與AI資料分析的空氣盒子,已布建於全台五座城市與七個商港,並可即時追蹤污染熱點,推動即時應變。環境部更建立由78座固定站與逾萬個微型感測器組成的分層監測網,結合「行動物聯網」(MoT)系統,透過公車、計程車裝設移動感測器,大幅提升空品監測覆蓋率。該系統已協助查緝超過1500起違規排放事件,開罰金額超過3億元新台幣,顯示科技監管成果卓著。

地方政府方面,台中市導入AI影像辨識技術,自動辨別高污染機車與違法排煙工廠,亦成功於火災現場提前13分鐘發出空污預警,體現智慧城市在災防與健康保護的潛力。此外,我國民間企業如綠點子永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、璞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,也積極開發空品應用解決方案,涵蓋營建、農業與工業區污染熱點偵測,打造可複製的智慧治理模式。

針對各經濟體共同面臨的挑戰,報告提出五大政策建議,包括:建立整合型數位治理架構、提升低成本感測器法規認可度、加大基礎建設投資、促進資料開放透明,以及加強區域標準與人才交流合作。

此次報告顯示,空氣品質治理正從傳統被動式監控,轉型為智慧、即時且具公民參與的環境治理新模式。亞太經濟體在技術創新與政策推動上的多元實踐,不僅提升了城市與產業的永續能力,也為全球環境治理提供寶貴借鏡。

圖片來源:APEC官網

 

資料來源:https://www.apec.org/publications/2025/06/improving-air-quality-monitoring-solution-for-environmental-governance-on-cities-and-industri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