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數位經濟與電子商務快速擴張,愈來愈多商家透過價格折扣與促銷手段來吸引消費者。然而,報告指出,不實或誤導性價格策略已成為區域內外日益嚴重的公平消費問題。商家藉由刻意提高原價或設定不具參考性之價格,製造折扣假象,不僅扭曲市場競爭,也破壞了消費者對價格優惠的信任。此種行為在重要購物節慶尤其盛行,並因電商平台的規模化擴散而更難管制。
報告分析了多個經濟體的法律與實務經驗,包含美國 FTC 指引、澳洲的訴訟行動及智利、墨西哥、秘魯等地的數位工具與市場監管。這些案例凸顯出不論是法規明確化、市場監控,還是加強消費者教育,都對打擊虛假折扣與誤導性價格有顯著幫助。例如秘魯 INDECOPI 建立了具約束力的判例,訂出經濟與法律雙重標準,協助認定何謂真正的「優惠」;智利 SERNAC 要求電商平台提供歷史價格數據,防止原價臨時調升再打折的行為;英國則透過 ASA 自律機制與官方規範,規定業者誠實標示。
我國部分,現行的《公平交易法》第 21 條已明定,禁止企業以不實或引人誤解的表示來影響交易決定,這其中也包括價格的不當標示與誤導性折扣。例如有業者標榜「全台最低價」,實際上卻不是最低,公平交易委員會可依職權調查並裁罰。除了傳統的裁罰外,未來也可參考報告中提到的國際作法,如建立歷史價格資料庫、要求企業保留價格變動記錄,以及利用 AI 分析平台監測等,以便更有效打擊數位廣告與跨境電商中的不實價格行為。
報告建議,各經濟體可考慮推動以下幾項政策:包含建立可即時監測價格異常的系統、制定統一的經濟與法律分析標準、明文將誤導性價格定義為不公平商業行為、強化跨境合作與執法,以及深化消費者教育,幫助民眾辨識虛假折扣。
綜上,虛假折扣與誤導性價格不僅損害消費者權益,更影響市場誠信與公平競爭。透過立法強化、科技工具輔助,以及跨境合作和消費者公民教育,各經濟體方能更有效地保障消費者,並提升市場的透明度與信任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