亞太區域情勢月刊十一月號

本期主要內容共有三篇。

第一篇文章聚焦於「從旅遊足跡到未來:運用 VGI監測氣候變遷對觀光衝擊」,從 2024年全日蝕帶動的人流熱點與日本諏訪湖、歐洲托爾尼河長期結冰紀錄談起,說明自願性地理資訊(VGI)如何把「事件—移動—影響」串接起來,成為觀光與氣候治理的高頻證據。文章整理氣候變遷對觀光的長期與極端衝擊(海平面上升、雪季縮短、生物多樣性變動、用水壓力與極端天氣),並以APEC觀光工作小組(TWG)框架說明目的地治理為何需要跨尺度、跨來源的資料。文中介紹多種VGI平台與應用案例,進一步以觀光環境衝擊評估框架(TEIEF)呈現台灣全國旅遊壓力地表,疊合國土生態綠網與生物多樣性熱區,作為辨識觀光—生態衝突熱區與設計分流、時段管制、生境緩衝與微型復育措施的空間依據,凸顯將VGI常態化為目的地監測基礎建設的必要性。

第二篇著重能源治理與數位轉型,探討「從APEC能源部長會議到台灣能源轉型新趨勢」。文章整理第十五屆APEC能源部長會議在釜山就能源安全與合作、能源轉型與投資、數位與AI應用、基礎設施與韌性及再生能源與能效區域目標等重點共識,並對比過往部長會議焦點,指出本屆特別強調在電力穩定與電網現代化前提下,以AI強化能源系統效率與可靠性。接續轉向國內實踐層面,介紹我國「深度節能推動計畫」、AI驅動冷能需量反應系統、工研院虛擬電廠驗證平台,以及全台智慧電表(AMI)布建所衍生的高頻用電資料如何支撐需量反應、異常偵測與用電行為分析,說明台灣如何銜接APEC能源議程,從用電端到供電端同步推動AI賦能的能源轉型。

最後一篇則是企業案例專訪收錄「我國企業在實踐曼谷目標以達永續與包容性成長之全體社會途徑:REWOOD木酢達人陳偉誠創辦人專訪」。文章從我國禁伐天然林政策與國產木材產業斷鏈談起,介紹 REWOOD以「不砍一棵樹」為核心理念,回收果樹、校樹與企業修枝,透過環保塗料、木炭與木酢產品等技術,將廢棄木材轉化為家具、防蚊液、塗料、濾芯與藝術品,打造在地化的循環經濟模式。專訪聚焦REWOOD如何結合企業客戶與在地合作社,創造綠色就業、輔導返鄉青年與身心障礙者投入木作產業,並透過校園教育與社區回饋,實踐地方創生與「全體社會」參與永續的精神。同時也點出台灣新創在市場規模與法規環境上的限制,提出國產材政策、社宅與校園採購可與REWOOD模式連結,作為落實曼谷目標中永續與包容性成長的具體路徑。

圖片來源:CTPECC

資料來源:

CTPECC官方網站:https://www.ctpecc.org.tw/publications/260